家長們或在評估需要開電子耳的朋友,應該都有想過一個問題。就是,戴了電子耳(cochlear implant) 後,聽到的聲音聽起來怎麼樣?
今天看到一則舊新聞報導,使用電腦程式去模擬電子耳的頻道聽到的聲音。
不論是助聽器或者電子耳,大家可能都有聽過頻道越多,能接收到的聲音就越真實!
目前澳洲的電子耳(Cochlear) 有22個電極,我去比對了調頻時,聽力師給的報告,似乎22個電極表示有22 個頻道 (channel)
底下是2011年時候, Sensimetrics 企業採用電腦程式,模擬電子耳在1個、4個、8、12、20個 頻道所聽到音樂與談話的聲音。
看完之後,您可能會嚇一跳,聽到的聲音真的是這樣嗎?我去查了 Youtube 此影片底下當初的留言。
有些人說,每個人聽到的都不一樣。但可推論頻道越多,就越接近自然的聲音。在頻道數越少的情況下,就會越接近機器聲。此影片,讓身為父母的我們或家中有戴電子耳家人的朋友們,有個印象,電子耳聽到的聲音大概是什麼,這樣讓我們在跟戴電子耳的朋友溝通的時候,能從他們的立場去考慮不同情境下,如何跟他們溝通。
而此影片拍攝於4年前。2011年的模擬程式與四年後的今日程式又大不相同了,每隔幾年新一代的電子耳不論是程式或電極樹、晶片都比前一代進步。很慶幸生於科技進步的現代,能讓我們有需要電子耳的家人,還有此輔具幫助他們聽!
p.s. 這篇文章引起好多朋友們的迴響~很多家長朋友也提供了額外的資訊。
底下是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 Dr. Michael (語言聽與說科學系) 錄製的影片。
在美國,聽力損失是第三普遍因為年老而伴隨的症狀,三千一百萬人口有嚴重聽說問題。
有三百萬的人口接受了助聽器後也無效益,千分之一的新生兒有先天的嚴重聽損。
影片接著 Dr. Michael敘述了他的一個案例。一位他的病人跟他分享昨天在他的院子聽到了無法辨識的聲音
這位病人抬頭一看,原來是小雨滴從葉子掉落到地上的聲音!
接著是服務於同系所的處理電子耳設備技師,訴說他的工作是幫助先聽或後天造成聽損的朋友透過此設備 (電子耳)
重新接觸到聲音。基本上戴了助聽器沒效益後才會考慮電子耳。電子耳最好的案例,能幫助先聽全聾的朋友,百分之百聽懂對話。
接著一位老人告知,接受電子耳手術後,大腦要重新適應之前無法聽到的聲音,但很開心是到戶外時,小鳥的聲音都可以聽到。而且不只是聽到小鳥唧唧叫,還可以判斷方向,那種感覺很難忘記,是一種全新的感受!
再來是一位黑人小女孩說她的成長故事。三個月的時候,她父母發現她有嚴重聽損,雖然給她配戴了助聽器,但幫助不大。五歲半的時候接受人工電子耳手術,她父母告訴她要看生命所有的,不要看沒有的。 (請看火星爺爺,跟沒有界東西) 所以她很專心在學校課業上,會彈鋼琴與吹長笛。
然後 Dr. Michael 說,看著先天聽損的小朋友,在語言與身體上成長與茁壯,是很大的欣慰。
Dr. Michael接著說在他這麼多案例中,有一個案例非常特別。有一位兩耳皆是嚴重聽損的病患,一邊開了電子耳後,另外一邊的聽力居然回復了!(我沒聽錯,但影片中沒解釋太多,只能說真的太神奇)
接著Dr. Michael說他們團隊就好奇到底電子耳聽到的聲音是什麼樣子,團隊試著用不同音域與不同頻率的音調去模擬
電子耳的朋友聽到的聲音。接著用對話去模擬對話在電子耳聽起來的音域與頻率圖。
Dr. Michael團隊,正在進行 (影片攝影的那時候) 新研究,透過改變音波看是否能改進電子耳功效。
一個實驗室有環繞音效的設備,另外一間校正調整音效設備,讓正中間的位置聽到聲音的狀態,就像是在餐廳中這麼吵雜。而這樣的環境,能讓我們測試新的電子耳演算法 。
最後,可能家長朋友們會有另外一個疑問,電子耳的電極,就是所謂以上這幾個影片提到的頻道嗎?(channel)
在FB社團一位陳媽媽有提到 “科學人雜誌 2013,05月號,有篇聽障者福音-電子耳介紹報導。電子耳是用16-22個電極去模擬三萬個毛細胞作用,電極數決定使用者聽覺頻道數,而頻道數直接影響聽覺解析度。現已有商業產品(應指美國AB)以兩電極一單位的電流操控技術,產生120個實體與虛擬頻道,更詳細請參閱科學人雜誌。”
按照陳媽媽提到科學人雜誌的說明,目前AB (16電極) 與Cochlear (22電極) 能模擬的頻道,就不只是上面影片採用的20個頻道而已,是120個頻道。也就是採用用新技術的人工電子耳使用者,越來越能聽到接近正常音而不是機器音。
後續若有機會看到這本雜誌再跟各位朋友們分享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