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三月的時候,因為科林公司與澳洲Cochlear針對N5過保固的問題,還跟澳洲原廠聯繫,希望能幫台灣的使用者爭取
到比較好的方案。跟科林的Frank也討論過幾次,那時候就大略看過Cochlear的財報,之前也提過會找時間來分析一下這家公司。
時間還過真快,一下子就六月了。
AU 804,900,000 / 25,997 = AU 30,961 (一套電子耳約澳幣三萬一千左右,今日匯率台幣 V.S. 澳幣
約23.5左右。台幣約七十三萬左右,這是比較不精準的算法。財報有提到88%營收是銷售電子耳相關,其中升級的佔了13%,也就是銷售整套電子耳的是75%。12%整體營收是銷售Baha系列產品的)
2014年全球販售了約兩萬六千套電子耳 (台灣只有400不到,佔比1.5%,難怪客服不太重視,也難怪Luke看到怎麼CI在美國會提供獎學金什麼的一堆福利)
從2005年到2014年的十年間,每年營收成長7%。(這是每年喔,過去十年是成長了230%)
每股股利AU 2.54 (台幣約60塊,其實還不錯)
主要銷售區域
區域 | 營收佔比 |
美洲 (AMERICAS, 美國、加拿大、南美洲) | 39% |
歐洲、中東、非洲 (EMEA) | 44% |
亞洲太平洋區 (ASIA PACIFIC) | 17% |
大陸 2014年銷售了1,800套左右,2013年是2,800套。
電子耳皆是在澳洲三個工廠製作。
2014年在美國跟Advanced Bionics公司與Alfred E. Mann Foundation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(AM) 有專利訴訟進行中,花費約兩千萬美金。
2014年損益表 (澳洲的會計年度是到六月底,跟台灣與美國常用的十二月底不太一樣)
2014年銷售毛利率是 556,651/804,936 = 69.15% ,這是什麼意思?
今天各位家長與朋友們幫家人或者自己買的澳洲Cochlear產品,平均買的成本只要你買的價格的30.85%。
也就是買CI的東西,一百塊的產品,製造成本只要30塊左右。
但是CI的東西除了製造的成本之外,到消費者手上還有很多廣告費用,辦公大樓的費用與研發費用等等這些管銷研 (管理、銷售、研發) 的支出。
這些2014年度,三個加起來約花了 AU 406,435 K (四億多澳幣),佔銷售的50%左右。其中研發費用支出約一億三千萬澳幣 (佔比售價的15.8%左右)
最後扣掉這些支出,CI的電子耳相關產品賺約
一億一千七百萬澳幣左右 (14.5%售價),但還要繳給澳洲政府稅收,最後CI公司真正剩餘的是九千三百多萬澳幣 (淨利12%左右)
也就是買CI的東西,一百塊的產品,製造成本30塊錢左右,但CI會投入研發、管理、銷售費用需要50塊錢。然後再扣東扣西繳給政府,最後CI公司2014年度放到公司口袋的
是12塊錢。
這12塊很不錯了,鴻海一年最後放到口袋的一百塊營收只有兩塊多。但CI跟台機電比還有一段距離 (35塊),不過毛利這麼高的產品 (7成),中間的費用其實有值得討論的地方,尤其是銷售費用佔的比率很高,花在研發上可以讓下一代的產品更好,是值得鼓勵的。但要把東西賣到消費者手上,需要支出這麼多的管銷費用 (38%),就真的值得討論了
底下是Cochlear公司的股價走勢圖,基本上跟財報數字透露的一樣,長期是往上的走勢 (有在投資的朋友其實可以注意CI,這邊只有先看損益表,可以自行察看現金流量表與資產負債表)
以上讓各位家長朋友對澳洲Cochlear這家公司有個更進一步認識,改天再來看看另外兩家 (瑞士AB與奧地利 Mel)。
Cochlear 2014年度財報資訊如下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選察看
http://www.cochlear.com/wps/wcm/connect/intl/about/investor/annual-reports/annual-reports
澳洲Cochlear 2014 財報完整版請點選底下連結
2014 簡易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