亞洲的家長,都希望下一代能超越上一代,小朋友不要輸在起跑點。於是從小讓小朋友上一堆的才藝班,英文補、國文補、體育也要補。

但手機世代,資訊變化快速,不管小朋友有沒有聽力上的問題,我想,教導他們怎麼思考跟突破舊有的框框,才有機會看到創新的機會。

在看這本書的第一章,翟本喬 (Ben)就舉了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例子,給魚不如給釣竿。

但我想我們家長的這一輩,在成長過程中,應該很少有老師或者我們的父母會再教導我們更上一層的思考,大部分的我們都是被教育認同拿釣竿比拿魚要好。


接下來呢?釣竿要是壞了,又該怎麼辦?是不是需要思考如何做釣竿,如何想出做釣竿的方法,為什麼要用釣竿,以及為什麼要吃魚,才是突破困境的正解。

推薦給家長朋友們這本書,若看完後能採用Ben的一些方式來教育我們的小寶貝,相信他們在面對未知的未來,會有不一樣的態度。

 

底下整理了Ben上媒體或到大學演講的影片,朋友們可以快速瀏覽

 

面對關鍵人物 翟本喬 智商200婉君最愛 網路鄉民瘋翟神

翟本喬 青年創新與創業

翟本喬 大數據的理念與應用

翟本喬 要上雲端 先換腦袋

 

底下是Ben近日接受謀體採訪的內容

Source: http://news.readmoo.com/2015/06/24/ben-jai-teaches-you-how-to-think/

 

2006 Google 宣布在臺大舉徵才,在臺北 101 舉行的記者會上,出現了幾個新臉孔:幾位現役 Googler,風塵僕僕從美國山景市(Mountain View)飛來,任務是為臺灣 Google 團隊篩選最合適的人才。令人稱羨的工作、掌握著科技脈動,舉手投足之間,彷彿閃閃發光。那時,可能就連他們也沒想過,幾年後,自己竟也會隨著 Google 在臺灣擴張的腳步,成為媒體追逐的焦點。

其中有一位平台部主任工程師尤其熱門,他是臺灣第一位跳級生、號稱 Google 第一位硬體工程師,為 Google 設計出新式省電伺服器的資深華人工程師,而他是──翟本喬。

可能是礙於 Google 的媒體發言規範,不能過於仔細地說明自己負責的工作[],當時的Ben,面對媒體雖然態度自信、無話不談,但也有點神秘。聊起自己參與核三廠人員輻射管理系統,及台南市交通號誌系統時,他輕描淡寫地彷彿那是個再平凡不過的案子;那種淡定對比著聽者的驚訝,巨大的反差形成了一種無形的距離,似乎也預示了他日後的翟神之路。就是在那段時間,埋下他日後回台發展的伏筆……

2006 年後,Ben不時回台,參與 Google 臺灣團隊的建立。一次前往臺大演講的路上,工程師前輩沈修平的一席話,深深啟發了Ben。

沈修平說,唐僧去了天竺,不是自己把經書讀完、成佛就滿足了,他還千辛萬苦把經書運回中土,翻譯後廣傳、造福大眾。他認為,自己赴美工作二十年,也終於取得了一部值得帶回臺灣的經典,而那就是 Google 的企業文化。

不是炫耀Google有多好
而是要企業文化帶回來

「這讓我很感動,我們回來的任務不是來炫耀 Google 有多好,不是來開一個研發中心幫 Google 吸收台灣的人才;而是怎麼樣把 Google 這些我們覺得很好的企業文化,推廣到台灣的產業界,讓大家知道說這其實是做得到的。」翟本喬說。

幾年後,兩人終於實踐了取經回台的理想,沈修平回到家鄉投入行動瀏覽器雲端瀏覽器技術研發,而翟本喬也帶著自己在雲端運算的經驗,為台達電從無到有打造了雲端運算團隊。在董事長鄭崇華退休後,他與團隊進而將研發成果買下,成立現在的和沛科技。

除了要將 Google 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福利概念帶入臺灣,讓同仁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工作外,翟本喬也在自己的團隊裡,實踐 Google 哲學。

「其實 Google 的概念很簡單,就是將相本無種,男兒當自強。你覺得別人怎麼樣,有本領你做啊,我不限制你就好了……,把這些限制解除掉之後,就沒有藉口了。我公司裏面也是一樣,就是開放。……你份內的工作做好之後,你想多做什麼隨便你。然後你多做了很多,那個位置就變成你的。」

他不否認,Google 的確有其幸運之處,搜尋廣告上的迅速獲利,讓它有足夠資源往其他領域研發,但其之所以成為今日的 Google,主要還是與領導團隊的態度有關。

「它允許所有的研發人員去想別的東西、做別的東西、擴大它整個市場面。而臺灣的產業這一點是比較需要突破的;常常做得好就拼命做那一塊,而覺得做其它事情都是在浪費時間,我覺得這是他們心態上最需要打破的一個框架。」

對Ben來說,改變無涉資源多寡,也與賺錢沒有直接關連,關鍵不過就是「態度」。沒有什麼事情是不能做的,也沒有什麼框架是無法打破的;而這也正呼應了他的新書《創新是一種態度》中,不停重申的「突破框架」概念。

突破框架
回歸核心

無論是雲端運算的本行、演講,還是各種公務體系的交流活動,Ben總把突破框架掛在嘴上。這是他思考的習慣,因為框架其實無所不在:「每個地方都有它自己的框架,有自己的傳統、歷史、習慣等等的限制。」他說;而如何突破框架,其實也很簡單,就是不停的挑戰「Why not?(為何不?)」。

「任何一件事情都去問為什麼要這樣做,然後當一個想法被阻止的時候,你要去問為什麼不行?」

他以日前跟設計師朋友在網路上的討論舉例:日前有個政府網站打算以競賽方式引進民間創意。翟本喬的設計師朋友認為,這不過是另一個老套的官網競賽,一樣只能做死板的網站規劃;但翟本喬卻不這麼看。

「我說不會啊,這個完全沒有開規格啊,所以什麼都可以做啊。」從這個案例來看,如果認為別人必然不會接受自己的創意,那麼,會不會這樣的心態也是一種無形的框架?

註:Google 2009年才正式對外公開翟本喬參與設計的伺服器。

雖說網路上大家都喊他翟神,但事實上,也偶有踢館咆哮的網友。對此Ben的態度也挺符合他「突破框架」的哲學。對於疾言批評,他不但不以為意,甚至還會特意把一些相左的人加為朋友,才好時時以他們的評論提醒自己。

「看別人提出來的言論跟意見的時候,能不能看到它的核心。有些人會被包裝所迷惑,覺得說你講話態度怎麼那麼差,你怎麼用這種形容詞來罵別人,把這些都剝掉了之後看到它的內容,再決定是不是值得回應。」

分數也是一種框架
挫折也可以是轉機

臺灣第一個跳級生的身份,及台美兩地不同的生活經驗,也讓翟本喬對教育有其獨到的看法。在他來看,跳級制度不過是從一個框架跳到另一個框架,要突破盲點,關鍵還是在於態度:「在教育裏面你要打破這些框架,其實最簡單的做法就是你不要在意分數。」

翟本喬分析,臺灣的分數與考試,都是強調「背細節」的能力,但許多有創意的人,一旦學會、搞懂了特定學問,就不會再去追「滾瓜爛熟」;而且這種注重細節的考試,也是不少問題的源頭:「臺灣很多人適合當秘書,因為他會把細節都搞得很清楚,可是做到老闆大方向卻抓不到。有人說我們的總統就是這樣子。這個的確是臺灣教育上最大的問題。」

他坦承,自己小時候的成績其實並不特別突出,一直朝著往「科學家」目標邁進的他,甚至歷史還一度淪落到要補考。為了交補考的報告,他開始從柏楊的《中國人史綱》開始讀,一路讀了許多歷史書,才豁然產生興趣。看他書裡每每引經據典、以古喻今,就可以知道他的歷史還真不是隨便讀讀。

「一個學生對於一個學科沒興趣,因為他沒有看到好的教材。當這種時候老師就要試著去找不同的教材來啟發他的興趣。一旦自己有興趣之後,你都不用花什麼力氣,他自己就會去學很多東西。」

對Ben來說,創新是一種態度,突破框架則是一種思考習慣。很多事情,心念一轉就是另一個世界;說難不難,說簡單也不簡單。但不可否認,這的確是值得開始的練習,也是一個一生的練習。